首页 > 心得体会

李尔王观后感

时间:2024-02-15 23:32:26
李尔王观后感(全文共3505字)

李尔王观后感范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尔王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昨天晚上睡觉之前看了莎士比亚的悲剧故事 ———李尔王。 不知道别人读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每个人读后应该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谁也不能去将莎士比亚这一伟大的悲剧故事去定性为某一种思想定性,所以我对那些所谓专家做出的研究全是作为参考的态度,尤其是不懂英文的专家。他们有自己去理解这篇文章的权利,却永远不能将其强加给每一位读者。我建议每一位懂英文的读者去用莎士比亚的原文读一遍,因为中文里面多多少少会有翻译者的一些思想感情。

莎士比亚这一著作确实有令人深深回味的价值!将其联系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合适的!它体现了一种人性的丑恶与人性的美丽! 莎士比亚是一个语言大师。在文章中,第一幕第一场葛罗斯特与肯特的一段对话,葛罗斯特就用了低俗语言,这种流行于社会底层的俗语,却更能揭示葛罗斯特真实的内心世界,这种低俗语言的运用消解崇高,降低了高雅语言虚伪的自以为是,起到了引导观众洞悉真实而远离虚假的作用。 在第三幕第四场里,李尔被两个女儿驱逐出门以后,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跑到暴风雨的'荒野,诅咒女儿忘恩负义。在雷电交加中,李尔对穷苦的人们喊道:“衣不蔽体的不幸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种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

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会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在这个价值迷失的时代,李尔对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的愤怒和批评,表达了人们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莎士比亚在这里向我们表达了人的激情,他以一个疯狂国王所有的可怕威风怒号出来,同猛烈咆哮激动的自然相抗衡。这种激情和自然界的暴风雨亲和成一体,使剧情悲愤达到高峰 故事中许许多多的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在我们身边的官场里,职场里!为了得到满足自己利益的溜须拍马的小人随处可见,然而所谓的领导就喜欢这样的小人,有多少刚步入社会的正义学子们,被这种风气“感化了”,最终改变了自己立志已久正义之梦。不知道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风气造成的还是这就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都说养儿防老,可是又有多少的老人被自己的儿儿女女女抛弃,又有多少为了争夺家产的亲兄弟,最后反目成仇!都说好人有好报,可又有多少好人得到了好报?还不是有许多坏人逍遥法外! 也许莎士比亚正是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现象,才用纸和笔去批判。 很多人都说这篇文章些的好,可又有多少人从中感悟到了它的真谛,又有多少人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有多少人在认识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后改变了自己。

第2篇:李尔王观后感

这篇李尔王观后感范文很重要,分享给你,希望可以帮到你。

张洁 2009020217 中文2班

理想人格的灭

——读《李尔王》之我见

《李尔王》不是莎士比亚最完美的作品,但20世纪以来的众多批评家都将其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李尔王》并非莎士比亚虚构的,这个故事很早就流传着,是莎士比亚将其从口头传说的简单形式上升成为戏剧艺术形式。在传说中,《李尔王》拥有一个比较愉快圆满的结局,但莎士比亚却以悲剧来诠释这个故事,这中间寄托了莎士比亚无以言说的理想人格。

《李尔王》是双线叙说的戏剧。主线讲的是年迈的英国国王李尔想要退休,决定将国土一分为三,分别赠与自己的三个女儿。他让女儿们用语言来表示对他的爱的多少,以此来作为分得土地多少的依据。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巧舌如簧,骗得了大片的土地。小女儿考狄利娅的情感朴实真挚却因不善表达而没有分得土地。所幸的是,法国国王慧眼识珠,迎娶考狄利娅成为法国王后。退位后的李尔遭到了两个女儿女婿的嫌恶和压迫,最终被他们扫地出门。可怜的李尔几近疯狂,暴走荒原。与此同时,辅线讲述的是李尔的臣子葛罗斯特伯爵父子。葛罗斯特受其狡猾阴险的庶子埃德蒙欺骗赶走了正直善良的大儿子埃德加。之后,埃德蒙为了获得自己父亲的爵位在里根和其丈夫康华尔公爵面前告发父亲,使葛罗斯特被挖去双眼。葛罗斯特在埃德加的帮助下活了下来。高纳里尔和里根同时爱上了埃德加。考狄利娅在得知李尔的遭遇后,举兵讨伐高纳里尔和里根解救苦难中的父亲。李尔在忠臣肯特和弄人的帮助下与考狄利娅会合。在战场上,考狄利娅和李尔战败被俘。奥本尼公爵发现妻子高纳里尔和埃德蒙的奸情,于是派埃德加和埃德蒙决斗,埃德蒙被杀死。高纳里尔和里根两个双双死于为埃德蒙争风吃醋。由于埃德加的密令,考狄利娅在狱中被杀死。李尔抱着小女儿的尸体心碎离世。

在剧中,高纳里尔、里根和埃德蒙虚伪阴险,心狠手辣,陷害欺骗自己的手足,甚至残忍地迫害自己的父爱,是邪恶的化身。但事出总有原因,同样是儿女,

为什么会对父亲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法兰西王: 这太奇怪了,她刚才还是您的眼中的珍宝、您的赞美的题目、您的老年的安慰、您的最好、最心爱的人儿······

李尔王最初的计划也是要在考狄利娅的看护下终养天年的。从这里,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李尔分给三个女儿的爱是不平等的。而埃德蒙作为格罗斯特的庶子,在很长的时间里是被他的父亲羞于提起,也是不被承认的。

爱德蒙: 大自然,你是我的女神,我愿意在你的法律之前俯首听命。为什么我要受世俗的排挤,让世人的歧视剥夺我的应享的权利,只因为我比一个哥哥迟生了一年或是十四个月?为什么他们要叫我私生子?为什么我比人家卑贱?我的壮健的体格、我的慷慨的精神、我的端正的容貌,哪一点比不上正经女人生下的儿子?为什么他们要给我加上庶出、贱种、私生子的恶名?贱种,贱种;贱种?难道在热烈兴奋的奸情里,得天地精华、父母元气而生下的孩子,倒不及拥着一个毫无欢趣的老婆,在半睡半醒之间制造出来的那一批蠢货?好,合法的爱德伽,我一定要得到你的土地;我们的父亲喜欢他的私生子爱德蒙,正像他喜欢他的合法的嫡子一样。好听的名词,“合法”!好,我的合法的哥哥,要是这封信发生效力,我的计策能够成功,瞧着吧,庶出的爱德蒙将要把合法的嫡子压在他的下面——那时候我可要扬眉吐气啦。神啊,帮助帮助私生子吧!

埃德蒙陷害哥哥埃德加的动机从人性的角度看,也是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爱而产生的恨。我们不能不感叹,可恨之人,总有他的可怜之处。戏剧发展到后来,高纳里尔和里根赶走了父亲,埃德蒙陷害父亲。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读者所能够给予的同情范畴。这也不再是简单的对爱的需求,而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驱使。这样的极端个人主义是当时文艺复兴提倡的人文主义的膨胀,一种扭曲的体现。

李尔和葛罗斯特在剧中是遭到儿女抛弃的两个可怜老头。但是不得不说,这一切很大一部分是他们咎由自取。李尔原本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最为一个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他听惯了甜言蜜语,虚荣心极度膨胀。他听不得考狄利娅的诚实的话语,恼羞成怒,将女儿赶出家门,最终导致了自己被另外两个女儿欺辱。葛罗斯特与李尔同样感情用事,缺乏理智的思考。他轻信

了庶子的谗言,不相信言辞木讷的长子的为人。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时,就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样的人物形象是莎士比亚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愚昧腐朽的一种折射。他们在剧中的遭遇,在莎士比亚的心中并不是真正的悲剧。因为最后,李尔和葛罗斯特都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李尔在遭遇种种磨难后领悟到了更多平常人生的真理。

李尔 你以为让这样的狂风暴雨侵袭我们的肌肤,是一件了不得的苦事;在你看来是这样的;可是一个人要是身染重病,他就不会感觉到小小的痛楚。你见了一头熊就要转身逃走;可是假如你的背后是汹涌的大海,你就只好硬着头皮向那头熊迎面走去了。当我们心绪宁静的时候,我们的肉体才是敏感的;我的心灵中的暴风雨已经取去我一切其他的感觉,只剩下心头的热血在那儿搏动。儿女的忘恩!这不就像这一只手把食物送进这一张嘴里,这一张嘴却把这一只手咬了下来吗?可是我要重重惩罚她们。不,我不愿再哭泣了。在这样的夜里,把我关在门外!尽管倒下来吧,什么大雨我都可以忍受。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啊,里根,高纳里尔!你们年老仁慈的父亲一片诚心,把一切都给了你们——啊!那样想下去是要发疯的;我不要想起那些;别再提起那些话了。

这样的改变对于李尔和葛罗斯特来说是一种升华。即使最后李尔死亡了,也是在明明白白的情况下离开的。

相对于其他两个女儿,小女儿考狄利娅是戏份最少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这场悲剧里的重要角色。善良,诚实,理智,勇敢是考狄利娅的性格特色。虽然莎士比亚没有花很多的笔墨正面描写这位女主角,但是作家通过两个姐姐的行为突出考狄利娅的性格。剧本将两个姐姐写得越阴险狠毒,就越突显妹妹的善良;姐姐越虐待父亲,就越体现了妹妹对父亲的爱。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想人格。这个角色没有缺陷,毫无瑕疵,几乎是完美的。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人物是不会在现实社会出现的。这只是莎士比亚对于自己理想中的人格的塑造。鲁迅曾指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剧中,考狄利娅的死亡是作家理想人格的破灭。这就仿佛做了一个美好的梦,梦里有最完美的你爱的人,但是这个梦被戳破了。美好的事物轻易被摧毁,是的剧本达到了悲剧的顶点。

《李尔王》的悲剧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的痛,毫不迟疑的将伤痛一步步展现出来。这样一种理想的破灭,是任何人都很难承受的伤痛。

《李尔王观后感(全文共350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